科研成果

中国产业外资控制研究报告(2011-2012)

发布时间:2017-03-20 16:02  浏览次数:2127

产业控制力是产业安全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强调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能力。基于产业控制力的产业安全观一方面主张东道国的产业发展需要国外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强调要防止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和产业命脉实行控制,危害其经济自主和健康发展,进而危及国家安全。只有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才能赢得经济上的独立,不至于受制于他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1982是起步阶段;1983-1991是成长阶段;1992-2001是提高阶段;2002年至今是稳步发展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利用外资大国,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不断升高,2011年已经达到98.6%,投资主导方式实现了“合作”、“合资”到“独资”的演变。

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长期跟踪研究我国产业外资控制问题,先后发布了《2009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中国产业安全报告(2010-2011):产业外资控制研究》与《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2011-2012)》等成果,从外资市场控制度、股权控制度、技术控制度、总资产控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度等指标,对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及若干重点产业的外资控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结论:

1、总体上,近年来外资对第二产业的市场、股权及总资产等的控制程度有所下降,对第三产业的控制程度总体不高,且保持平稳态势。但是,外资控股或入股的基本是第三产业的优质企业或龙头企业,实际影响力不容小觑。

对于钢铁、石化、建材等原材料行业,外资的进入程度相对较低,且呈现控制程度降低的趋势,如钢铁产业、建材产业的外资市场控制度、股权控制度、总资产控制度等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石化产业的外资控制程度则保持基本稳定。

2、对于机械、汽车等装备制造产业的外资控制程度则总体较高,2010年以来机械产业的外资市场控制度、股权控制度、总资产控制度等指标呈下降趋势,汽车产业则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汽车产业的外资控制形势不容乐观。

3、纺织、轻工等消费品产业外资控制程度在较高水平保持稳定。这些产业多为出口创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外资控制程度过高,一旦国际需求与国际资本出现异常波动,容易给产业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风险。

4、电子信息、高技术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外资控制程度始终过高,说明了我国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实力较弱的问题仍长期存在,但也应看到,高技术产业的外资技术控制力呈下降趋势,也说明我国产业竞争实力正在不断增强。

研究产业外资控制问题,需要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既反对麻木不仁、漫不经心,也要反对片面夸大产业不安全,并以此质疑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做法。因此,应重点关注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产业的外资控制问题,其核心是技术控制,如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高技术产业等。为防止战略性产业被外资过度控制,我国当前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一是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投入。统一引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建立专门的消化创新基金。要运用财税、信贷等经济杠杆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二是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引进。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应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做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可行性论证,并制定详细的消化吸收规划。

三是注重对软件技术、关键技术的引进。要实现从重视引进硬件技术向主要引进软件、专利、图纸、工艺及关键技术转变。

四是对各种引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从集成创新的角度考虑,统筹安排,分散引进,突出重点。要做好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单项技术系统集成、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技术系统集成、相关学科系统集成等,以有效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五是采用国际并购方式引进技术。跟踪相关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及企业重组信息,以获取核心技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