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界在文化产业安全领域大有作为

发布时间:2013-04-24 09:08  浏览次数:1951

  

   



4月11日,在“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揭牌仪式暨文化产业安全与文化软实力论坛”上,李孟刚教授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就统筹完善增强文化产业安全、以改革创新精神保障文化产业安全、如何应对我国文化产业安全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阐述了自己观点。报道全文如下:


   



学界在文化产业安全领域大有作为


   



当前需要联合攻关,整合创新性资源和要素


   



当前,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探索和应对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4月11日,由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北京印刷学院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揭牌仪式暨文化产业安全与文化软实力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安全形势严峻,保障文化安全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安全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统筹完善  增强文化产业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动漫集团原监事会主席徐世丕通过列举、解读近十年来国家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制定的相关法规和文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个百分点。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过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李孟刚表示,相比美国文化产业已占该国GDP比重的25%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在谈到当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时,徐世丕说,宏观和微观的管理机制改革仍将是今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李孟刚补充道,“文化产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不适应等结构性矛盾,让国外文化产业集团挟资金、技术等优势挤占了中国文化市场,威胁着中国文化产业安全。”因此,应尽快统筹、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相关环节;同时,提高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鉴赏能力,抵制西方糟粕文化的侵蚀。


 



以改革创新精神保障文化产业安全


 



“注重文化产业安全,必须重视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着眼于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安全与经济效益安全。”李孟刚认为,保持中华文化的自主和独立,抵御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消除腐朽文化的侵蚀,必须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以改革开放精神推进文化产业建设,提高文化产业安全水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认为,我们要反思并用开放的心态,主动面对当前文化产业安全问题,大胆“走出去”,用代表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影响其他文化,而不光是被动地防御不断涌来的外来文化。


 



“‘中国梦’要成为我国的一个文化品牌,要在国内有吸引力、在国际上得到认同,就必须体现出中国的民族特色、人民幸福、时代进步、世界共享等四方面的自觉与自信。”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认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靠我们自身的内在吸引力。


 



与会者认为,文化发展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文化的平衡发展,重视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提出,要积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


 



准确划分政府和市场责任边界


 



当前,文化的发展状况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决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这一最深层次的问题。与会者表示,研究文化产业安全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适应国际竞争,对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内文化产业安全有着现实意义。


 



北京印刷学院校长王永生认为,我国在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必须特别关注自身文化安全,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安全研究。从目前来看,与我国文化产业安全形势相适应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均需要联合攻关,创新性资源和要素还需要进一步整合。


 



“人类历史发展反复证明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是文化的崛起,一个国家的昌盛,最终表现在文化的昌盛。”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逐步进入一个文化重构新时期。中国文化不仅要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还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如何以中国智慧推动中国的新繁荣、新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不断进步,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历史使命。


 



如何应对我国文化产业安全面临的挑战?李孟刚提出,首先,要准确划分政府和市场责任边界,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在政府和市场的中观管理领域,应着力培养文化产业内部各种类型的行业协会,发挥其专业化管理优势,提高行业自律。其次,要加强产业系统内外协同创新,提高文化产业安全水平。再次,要创造良好的产业经济生态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制度环境上,推进文化产业安全立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加强对我国文化传承的保护,提高中华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加大对承载中国文化形象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分享到: